桓容_第443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443节 (第2/2页)

全看周刺使心情。

    ??知道是这位带兵,林邑国上下都绷紧了神经。

    ??林邑王很想说,他发兵不假,可起头的是李逊!

    ??周刺使不管那么多,反而加快进兵速度,眨眼就打下两座县城。

    ??按照宁州官兵的话来说:官家说林邑是首恶,那你就是首恶!官家要灭林邑,从国主往下,最好洗净脖子等着挨宰!妄图挣扎,老子不只让你死,还会让你死得格外缓慢、分外痛苦!

    ??日南之危暂解,郡中上下视李氏为仇;周仲孙发兵,林邑国自顾不暇,再派不出援兵。

    ??同九真郡相邻的武平、交趾两地召集青壮,不足以立即攻打李逊,却能组织起有效的包围圈,将贼寇死死堵在九真郡内。

    ??李逊孤立无援,之前打出“投靠秦氏”的旗号更成为催命府。

    ??现如今,桓汉朝廷视他为国贼,欲杀之而后快。交州百姓视其如血仇,恨不能生啖其肉。

    ??秦策为粮食发愁,完全将他当做麻烦,压根理都不理。不是碍于面子,都会派人告诉桓容,这样的人该杀,早杀早利落。

    ??更糟糕的是,李逊和林邑王都没有想到,叛乱的目的未能达成,反被桓容利用,成为收回林邑土地的借口。

    ??看着鹁鸽送回的消息,铺开不断完善的舆图,桓容提起笔,圈出林邑国所在,满意的点点头。

    ??自古就是我朝领土,收回是理所当然。

    ??原有的地盘收回来,还可以趁机扩大点,着手设置郡县,统统消化吸收。

    ??后世人会如何评价,管他呢!

    ??所谓“自古以来”就是绝对的依据,谁敢不满直接揍回去!

    ??交州的消息传回没几天,汉中又送来急报,言秦青州刺使,以降将身份得以重用的唐公洛不满秦策,据青州谋反!

    ??仅是起兵谋反,尚不足以让桓容这般吃惊。

    ??关键在于,这位青州刺使和李逊一样,喊出了“投靠建康”的口号。

    ??这就很尴尬了。

    ??第二百八十三章 救是不救

    ??先是李逊,后是唐公洛, 一南一北先后起兵, 立起造反大旗。烽火再度点燃, 南北呼应,渐有燎原之势。

    ??李逊据九真自立实为私利。

    ??九真李氏早有谋反之心, 此番为夺交州,引林邑兵入境,杀日南守军百姓上千, 犯下滔天罪行, 留下累累血债。

    ??纵然是九真郡内, 依有职责李逊之声,更有治所官员不顾性命, 大骂李逊国贼。李氏手下甲士亦对其生出不满, 人心浮动, 随时可能生出兵变。

    ??这个关头, 建康下旨讨逆,指其反掖谋逆, 里通外国, 罪不容恕!

    ??“沟通外贼, 害交州百姓, 就当千刀万剐!”

    ??事情的发展证明, 这种“拍脑袋造反”的行为,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。

    ??谋反是重罪,勾结林邑更是罪上加罪。加上喊出“投靠长安”的口号, 李氏迅速沦为交州公敌,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,其下场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??林邑国自顾不暇,压根没法伸出援手。

    ??遇宁、益两州雄兵,半个国境很快被攻下。之前被征服的小国和部落抓住时机,纷纷揭竿而起。看到汉兵大旗,立即拿起武器,杀死守军,开城门迎天军入内。

    ??不到三个月,汉军已攻至林邑都城。

    ??进兵如此神速,行走在番邦的商队功不可没。

    ??在林邑国内设立的商行,更是发挥出巨大作用,四处活动,说服各部酋首,为大军前进减少不少阻碍。

    ??事情至此,林邑国危如累卵,没有半点翻盘的可能。

    ??兵临城下,坐困愁城,完全是在等死。

    ??不等守军行动,汉军抵挡当日就动手伐木,从外边将三面城门堵得严严实实,仅留一面可供逃生。

    ??守在城内,早晚会被困死;如要逃生,必会遇上汉军截杀。

    ??无论如何选择,最终都是死路一条。

    ??周刺使显然没有太多耐性,更不会留出时间供林邑人选择。确定三面城门全部堵住,迅速点齐兵将准备攻城。

    ??之所以行此计划,全在林邑城建造特殊,带有中原建筑特点。为保护城内建造的高墙,此刻颠倒过来,成为困死城中人的囚笼。

    ??“林邑杀我将兵,害我百姓,本该千百倍偿还!”

    ??“我要这一城的人都为手下儿郎和交州百姓陪葬!”

    ??周仲孙身披铠甲,手按宝剑,策马立在大军前,猛然间宝剑出鞘,大声喝道:“血债血偿!”

    ??“血债血偿!”

    ??将士齐声高喝,气势雄浑。

    ??刀盾手挥舞长刀,用力敲击圆盾。余者高举枪、矛顿地,弓兵控弦,发出震耳嗡鸣。

    ??“攻城!”

    ??周刺使一声令下,号角声骤起,苍凉、豪迈。

    ??甲士扛起云梯,士卒推动攻城锤,在号角声和鼓声中奋勇前进。

    ??守军知晓不妙,立刻张弓射箭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